德甲吧讯:在NBA的历史版图上,球队的迁移与演变如同乐章中的变奏,为联盟故事增添了丰富色彩。犹他爵士队,这支如今在西部颇具影响力的球队,其前身新奥尔良爵士队的发展历程,正是这样一段充满起伏与转折的篇章。1974-1980年间,新奥尔良爵士队从诞生时的满怀期待,到在赛场上经历风雨洗礼,最终走向盐湖城完成蜕变,成为犹他爵士队。这短短数年,见证了球队在困境与机遇中的挣扎与奋进,球员的更迭、战术的调整以及命运的转折相互交织。让我们一同回溯这段历史,探寻新奥尔良爵士队如何一步步发展,并最终转变为犹他爵士队的精彩历程。
新奥尔良爵士队的诞生:
1974年,新奥尔良市举行了一场为职业篮球球队征名的活动,全市市民热情参与,一共提供了6500多个名字。经过层层筛选,最终有八个名字进入了“复试阶段”,分别是爵士、公爵、新月、飞行员、阿卡迪亚人、布鲁斯、三角洲和骑士。经过激烈讨论,球队官员于1974年6月7日宣布新球队的名字为新奥尔良爵士队,以向新奥尔良深厚的爵士乐传统致敬。
加盟NBA与初期阵容搭建:
1974年,新奥尔良爵士队缴纳了615万美元会费,正式成为NBA俱乐部的第18名成员。随后,球队与老鹰队进行交易,得到了后卫皮特-马拉维奇,这也是球队的第一名球员。在第一次选秀中,爵士队挑走了亚伦-詹姆斯,并在扩军选秀中收集了一批联盟老兵,开始了球队的征程。
1974-1975赛季:艰难起步
在1973-1974赛季,新奥尔良爵士队尚未加入NBA,而在其加入后的1974-1975赛季,球队常规赛的成绩为23胜59负,与中部赛区头名华盛顿子弹队相差37场胜利。该赛季爵士队的阵容动荡不安,先后有22人至少穿上过一次爵士球衣。
1975-1976赛季:飞速进步与挫折
1975-1976赛季,爵士队取得了38胜44负的战绩,比老鹰队还多赢9场,展现出了明显的进步。然而,球队核心皮特-马拉维奇在1975年底受伤,缺席20场比赛,球队不得不依赖罗恩-比哈根、路易-尼尔森、亨利-毕比等人担起得分重任,导致成绩受到影响。不过,马拉维奇归队后状态依旧出色,在1976年2月10日同金州勇士队的比赛中独得49分。该赛季,皮特-马拉维奇入选最佳阵容,平均得分25.9仅次于鲍勃-麦卡杜(31.1)和卡里姆-阿卜杜尔-贾巴尔(27.7)。
1976-1977赛季:新帅上任与球员高光
1976-1977赛季,埃尔金-贝勒成为爵士队的主教练。此赛季中,阿德里安-丹特利表现出色,在当赛季罚球946次,中了813个,成为NBA历史上第四节单赛季罚球得分突破800的球员。而马拉维奇也依旧强势,还伴有恐怖爆发,如1979年2月25日,马拉维奇拿下68分,带领爵士队击败尼克斯队,创造了球队史上的个人得分纪录,他本人也第二次入选最佳阵容一队,并第三次参加全明星赛。
1977-1978赛季:起起落落
1977-1978赛季,爵士队以39胜43负的成绩在中部赛区排名倒数第二。开赛到11月底球队成绩为11胜10负,但12月却只有3胜10负。不过在1978年新年阶段,球队拿下10连胜。然而,1978年1月31日,皮特-马拉维奇在一次胯下传球中弄伤膝盖,球队进攻火力骤减,马拉维奇在剩下的比赛中只出场3次。该赛季也有亮点,人称“卡车”的莱昂纳德-罗宾逊成为球队新鲜战力,在对太阳队的比赛中拿下25板,随后又在两个月中7次篮板超过20,包括球队纪录27板,还以990个防守篮板,1288个总篮板和单场15.7个篮板球冠绝联盟,成为球队史上第一个赛季篮板超过1000的球员。
1978-1979赛季:困境与决策
1978-1979赛季,爵士队的成绩为26胜56负,全季客场仅有4场胜利,没有一个月胜率超过50%,且对任何一支球队的战绩都不占上风。在季中,球队做出了一个影响较大的交易,将最好的球员莱昂纳德-罗宾逊交易到了菲尼克斯太阳队,换来后卫罗恩-李,前锋马蒂-拜恩斯以及两个首轮选秀权和一些现金。而马拉维奇一直受膝伤恢复期的困扰,缺席了赛季最后21场比赛。不过从尼克斯找来的斯班瑟-海伍德,在爵士的34场比赛中平均得到24分和9.6个篮板。在该赛季末,爵士队的老板作出决定,将球队迁往犹他州的盐湖城。
1979-1980赛季:过渡与新老交替
1979年球队搬迁至盐湖城后,队名仍保留为爵士队。1979-1980赛季,爵士队的教练变成了汤姆-尼萨尔克,球队成绩为24胜58负。不过,球队中也涌现出了几个重要球员,小前锋阿德里安-丹特利成为马拉维奇的完美替代品,每场抢下全联盟第三的28分,57.6%的命中率也创下球队纪录,但爵士102.4分的平均得分却在全联盟垫底。而马拉维奇在有限的上场时间里,三分线外15投10中,打了17场比赛后,于1980年1月17日被球队放弃,进而转会至波士顿凯尔特人队。